• 周三. 5 月 14th, 2025

卫报中文网

新闻无国界

中国的银行保险机构以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卫报中文网

5 月 7, 2022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尤其对数字经济章节进行了基于数字技术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增长发展要素改革的重要部署。但是,当前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制度激励不足、发展动力不够、奖励机制不明确、风控环节跟不上等银行业和保险业共同需要革新的的数据治理现代化和业务金融科技应用强化。

2022年2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换增长动能,银行业保险业更多依托于自身的技术改革。在数字时代,银保监会力求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更需要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一、银行保险机构的数据治理战略规划与业务实践

银行保险机构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带动经营理念及服务模式变革,更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先,银行保险机构需要建立“顶层数据处理和核算机制”的管理。在数据方面要进行基于金融科技平台和综合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创新,通过公司组织架构和部门人员结构调整重塑数据治理的现代化流程,将组织结构与业务数据相融合。与此同时,银行保险机构通过“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在具体金融产品上发力,实践金融业务在交易终端和客户服务的市场化服务能力,从金融业务拓客、金融机构平台管理、智能化客户服务管理、及时风控数据监管等模块重塑,完善金融业务端的数字化建设。第三,银行保险机构需要建立基于数据算法的智能终端的“智慧大脑”决策体系,实现自身大数据中心的智能硬件设备与智慧办公软件系统的结合。通过大数据实现基于银行组织管理、银行业务管理、银行职员管理的多样化,通过及时更新风控模型和模块化管理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内部金融科技支持下的数据管理能力管控,实现行业内部决策的科学化。

其次,银行业保险业要实现数据驱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造。银行业、保险业在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同时,还需要从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加快金融科技。以数字化实现企业促进决策科学化、管理高效化。在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银行业和保险业要着力解决基础科研能力不足、前沿技术应用面较窄、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等瓶颈。比如在数据支持下的金融产品方面,可以建立金融行业智能营销平台、客户标签管理系统、用户画像系统、个性化推荐系统、营销内容管理系统、营销自动化平台、大数据平台、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数据仓库/集市、国产数据库、模型管理平台、监管报送系统、模型工厂。在加强生态场景建设,为客户提供全渠道、全天候、个性化、智能化的优质金融服务上,也需要凭借应用开发、数据开发、挖掘分析、智能推荐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可解释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联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和新金融业务,深入洞悉、及时捕捉和准确契合客户需求。

  • 银行保险机构五大业务模块的数字化改革

数据作为发展要素被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在此过程中,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各项业务也在银行和保险业逐步推进,中国正逐步完善金融体系数字化改革,并形成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型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给了金融机构建设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路线图。我将这五大转型模块归纳为治理标准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数据业务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数据平台化运营机制。

首先,银行保险机构会逐渐落实在前台和后台端口的数字化共享。在前台,金融机构发展了新渠道来提高客户体验;在后台,增强了新核心来优化业务流程;而在中台领域,金融机构希望通过数据中台来实现数据资产化智能管理与共享,从而满足业务灵活性需求。比如银行可以从客户申请到提款用款和贷后管理等各环节的组装开发、参数化配置,快速定制特色化产品中实现前台端口与中后台的实现需求、开发、测试、运维的一体化管理,提升科技赋能的整体效能可以从中还分析金融业务行动领域中的重点、难点、典型场景、参考案例、能力建议,以及相关的监管规定和行业标准。

其次,银行保险业加快其科技建立其金融科技建设。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弹性和持续供给能力,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转型。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进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加快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创新技术的前台应用。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建立能够快速响应需求的敏捷研发运维体系,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法,提高复杂技术工程的管理能力。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有些银行虽然已经构建了“一湖两库”(大数据湖、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但还在继续借助外脑不断完善大数据服务云数据资产管理,并力争成为真正的数据驱动型企业。

最后,银行保险机构需强化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防控。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风控系统的跟进能够改善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以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在常态化业务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自动机制与交易可追溯的环节以实现数据输入准确性的交叉验证,完成风险建模的要素系统的框架性管理并做好数据安全与客户隐私保护的同步,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管理机制。

  • 金融机构在参与数字经济的金融科技革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也推动了金融科技的新经济引擎构架。在市场经济的服务多元化和金融业务创新的综合要求下,数字经济大潮也必然涵盖银行业、保险业。银行业、保险业需要通过支持实体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以促进其自身的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商业银行自身也要解决数据治理基础薄弱,数字经济应用能力不足,与政府、协会、行业等外部数据连接应用薄弱,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深等问题。与此同时,银行业与保险业应契合工业数字化和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机遇,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数字化风控和经营能力,促进公司和普惠业务数字化转型,以帮助产业链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加深与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连接,与实体经济共享数字化转型的成果。

银行业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融入经济双循环格局。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高层次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的数字化产业通融银行业与保险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这就要求银行业与保险业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主要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数字化运营体系落地、智能营销、全场景营销、客户生命周期管理、客户运营/私域运营、客户体验管理、客户资产提升、客户圈子/客群经营、客户微细分、数据治理、智能风控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业务的自身拳头产品塑造。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承担必要的国际金融责任。

银行业保险业会打造数据资产的数据治理模块。最大化地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就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企业级数据资产管理框架。银行业及保险业框架需要涵盖数据资产从采集到应用及运营管理的“采”、“析”、“用”、“治”、“运”全过程,同时在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等重点业务模块上通过平台和保障机制为数据资产管理提供平台支撑和制度规范保障。在数据资产化进程中,有五项工作至关重要,包括:全面认识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盘点、数据资产管控、数据资产分析和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并在开放服务上完成四项重要布局,包括:建立数字服务生态、资产服务化启航、规范开放标准接口、构建API平台能力。这就需要主动管理数据风险,提升自身数据安全水平,制定相应的数据脱敏规则与管理规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筑牢金融风险防范底线。

银行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银行业保险业应从顶层主建实施行动方案,建立与之匹配的技术业务架构和管理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强化银行业数据治理与应用,以新发展理念促进现代经济的数字金融转型。(逄锦华 经济学者、宏观经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