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报中文网 据《国际贸易导报》消息 从新中国第一炉铜水揭开工业新篇章到小岗村“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安徽在中国建设、改革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层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追梦中华·科技兴皖”海外华文媒体安徽行座谈会暨启动仪式上,安徽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辑对记者说:“从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到全国首个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从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到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领先的“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从“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实现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安徽创新成果产出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并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夏辑说,安徽创新主体活跃,坚持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也引领了产业发展。他用一组数位向记者做了解读。他说,亚洲最大水泥生产制造商海螺集团、电解铜产量中国第一的铜陵有色连续2年入列世界500强。江淮、奇瑞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代表。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总部、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全省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家、农业科技园区4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3家、众创空间220家。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吸纳技术合同年成交额连续突破千亿元。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超过40%。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夏辑表示,抓平台、促策源,通过构建成果转化体系,让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底,自创区已建设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52家,占全省72.4%。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5720件,占全省56.7%,其中2020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1167件。2020年,自创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50.6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60.7%;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62.3亿元、同比增长36.5%,占全省49.7%,连续4年实现“进大于出”。积极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引入海康威视、新华三、华云资料、三花控股等一批知名企业。持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德智慧制造国际创新园、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项目相继落地。

据记者了解,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让安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成果亮点精彩纷呈。2020年,自创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8家、在孵化中的企业超过3500家,省级众创空间103家、服务创业团队。
初创企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4763家,占全省55.6%;皖仪科技、国盾量子、科威尔电源等7家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在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自创区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领跑。随着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作业系统“本源司南”、中国第一块30μm柔性可折叠玻璃、高性能77GHz毫米波芯片等重大创新产品的出现,通过“科创+产业”的融合,真正让“芯屏器合”“集终生智”成为安徽现象级产业地标。(吴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