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 5 月 1st, 2025

卫报中文网

新闻无国界

海外华媒走进广元 感知大美巴蜀

卫报中文网

5 月 24, 2021

5月20、21日,“追梦中华•感知川渝”2021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访团一行走进广元市,这是本次采访行活动的第二站城市。

从成都出发,坐高铁只需要1小时40分钟,就可以到达了有千古蜀道文化的大美广元。在广元,采访团一行先后采访考察了皇泽寺、剑门关镇双旗美村、剑门关、翠云廊、朝天区岚晟科技食用菌种植基地、旺苍县四川木门茶业有限公司等地。

剑阁县:蜀道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来就是出自这里!”,采访团登上剑门关后,有采访团代表感叹说。据介绍,剑门关始设于诸葛亮,有1700多年历史。关楼屡毁屡建,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赞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

剑门蜀道是大蜀道的核心地段,开创于先秦,繁荣于战国末至明清时期,它的形成比古罗马大道更久远,被誉为“世界陆路交通活化石”,已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名录。剑门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关外是险,关内是秀,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烽火硝烟的三国古战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剑阁县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剑门关是剑阁蜀道文化的核心景区,有着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比比皆是,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名篇,如李白的《蜀道难》、陆游的《剑门关》、杜甫的《剑门》等。剑门关还有着悠久的华侨文化,现已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走在苍天古柏树成片的翠云廊上,大家被“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壮丽景观震撼到了,翠云廊被誉为国之珍宝、世界奇观,一条古道由北向南如莽莽苍苍的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宛若盘绕在白云间的青翠碧绿长廊,古道两旁遗存秦代以来的13000多棵古老行道树,至今苍翠满目。

“大家从这个角度往上看,是不是很像犀牛?”导游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说,“犀牛望月”是以形命名。此外,还有三国鼎立柏、张飞柏、阿斗柏等众多有典故的柏树。

当天晚上,采访团对剑门关还意犹未尽,再次返回剑门关的关楼,感受全国首个实景崖壁灯光演艺秀——《剑门长歌》,这是由由剑门关华侨城投资8800万元精心打造,以天然崖壁为幕、星空为景,融合全息投影、灯光秀演、真人演艺等内容,让游客在两个多小时内穿越2400年剑门蜀道风云,体验1公里极致沉浸。

朝天区:食用菌产值突破10亿元

采访团到达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有机灵芝猴头菇种植示范基地的时候,正下着小雨,在温室大棚里,雨水滴答滴答打在透明的棚顶上。

在套袋区,有采访团代表对刚长成的维妙维肖的猴头菇就爱不释手。据介绍,2020年,朝天区食用菌栽培总面积达1万亩,总产量突破10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其中高端品种羊肚菌种植面积达2000亩,产值达7000万元;灵芝种植面积100亩,产值达1000万元。2021年羊肚菌种植面积成倍增长,目前种植面积达4000亩。

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广元市朝天区作为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区,具有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独特气候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产业基础良好。未来,朝天区食用菌产业如何迎来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朝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正荃介绍说,按照“一心三片、六区一带”空间布局,计划到2025年发展食用菌产业1.5万亩,把朝天建成川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35年,计划发展食用菌产业3万亩,把朝天建成秦巴山区具有影响力的种质基因库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食用菌基地。

旺苍县:已建成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

从旺苍县米仓山南麓的山脚下驱车上到东凡现代农业园区黄茶种植基地,时间需要半个多小时。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但“旺苍县第十一届米仓山采茶节采茶比赛”的宣传标语还保留在茶山之间。

旺苍县素有“汉唐茶乡”和“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旺苍产茶始于商周,兴盛于汉唐,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茶产业就是旺苍县农业支柱产业。截至2020年末,旺苍全县茶园面积22.5万亩,其中黄茶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7200吨,综合产值实现25.5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已建成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

近几年,旺苍县以“茶业”为本底,因地制宜开辟出符合全县各镇、村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旺苍将用两三年时间在中部河谷走廊建成5万亩的黄茶产业示范带,加快建设米仓山茶博园、川东北茶叶交易市场,早日建成米仓山茶百亿产业集群和黄茶产业强县。

来源:世界头条